關閉

主題新知

【府城說書人】爆米花的故事

圖/吳媽媽曾在南台戲院對面賣爆米花30年,這個老攤位是許多台南人的回憶。

如果吃藥要配溫開水,那看電影一定要配爆米花。

但有沒有想過,看電影為什麼一定要配爆米花?電影與爆米花的連結到底從何而來?

這留待後面再說,先介紹一位賣爆米花30年的吳媽媽。

民國82年10月,吳媽媽開始設立爆米花攤位,所選地點就在台南市友愛街南台戲院對面。無論全家人一起去看電影,或男生追妹子帶去看電影,沒爆米花總是怪怪的,所以吳媽媽爆米花的人潮絡繹不絕,就此飄香了30年。

吳媽媽說,她做的是傳統古早味爆米花,玉米爆開時呈現蝴蝶狀,與現代的球狀不同,原來,這是取決於玉米粒的種類不同。現在精緻包裝的爆米花多是球狀,古早味的爆米花已越來越少。

隨著年齡漸長,吳媽媽早已年過七旬,體力大不如前,約在民國111年萌生退休念頭,但多名老客人直呼可惜,甚至苦苦央求傳統滋味應該要延續,因為吳媽媽爆米花不只是爆米花,有些客人把它視為童年回憶,也有客人把它當成生活慰藉。

其中一位年約40多歲男客人說,吳媽媽爆米花是他的「回憶」,小時候父親常騎摩托載他來買,現在他長大了,也帶著兒子來買,一個尋常的舉動,其實是他懷念父親的方式…

另有一位30多歲男客人,先前曾在醫院照顧生病的阿嬤,心力交瘁之餘,從醫院跑來買了6包爆米花,再帶回醫院慢慢享用,療癒早已疲憊不堪的身心。

圖/吳媽媽的女兒吳佳玲承襲了爆米花的好滋味,但攤位已搬遷至國華街商圈內。

吳媽媽的女兒吳佳玲說,知道媽媽為此煩惱,決定接下這項任務。只是攤位從原本的南台戲院搬遷至國華街商圈內,雖地點不一樣了,但承襲自母親的製作方式不變,讓好滋味傳承下來。

「原料、溫度、糖或鹽的配比…都是重點。」吳佳玲說,媽媽的秘訣不便透露,但她已滾瓜爛熟。她並說,老客人不只台南在地人,外縣市有近20人,甚至有居住在國外者,一回國必定來買爆米花。

得慶幸的是,吳媽媽爆米花雖然已不在戲院旁邊,至少傳統手藝被保留了下來了。

至於本文開頭提到的,為何看電影一定要配爆米花?

爆米花是古老的穀物料理方式之一,可追溯至西元十五至十六世紀南美洲的印加帝國,再傳至美北洲,後來成為美國人最愛的零嘴之一,各運動賽事場館、遊樂園、電影院…都有人在販售爆米花,看電影配爆米花由此,逐漸傳至世界各地。

西元1929年美國爆發華爾街股災,引發經濟大蕭條,民眾的食衣住行各方面都受衝擊,一包銅板價的爆米花人人負擔得起,成為民眾的小確幸。有錢看電影的人也一定有錢買爆米花,因為它便宜,於是這項習慣一直延續至今,從未中斷。

這項「民間習俗」也從美國被帶往世界各地,包含台灣,看電影配爆米花,成了人類普遍都能接受的「爆穀文化」。

 

楊逸宏(社會記者、作家,曾服務於中華日報、時報周刊、壹週刊、八大電視台等媒體,20年以上媒體資歷,深入人群及社區角落,擅長發現值得報導的人事物。現為獨立記者及文刊主編。)